余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报告题目:高性能钠离子电池:从结构设计到性能优化
报告时间:
报告地点:909-b
摘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方面锂离子电池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中。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锂资源的匮乏和分布不均衡,研究人员对发展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电化学机理,但是价格更为低廉的钠离子电池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然而由于na 半径相比li 大很多,na 反复的嵌入/脱出极易导致多次循环后电极的结构陷,从而引起容量的衰减。因此,探索合适的室温钠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余彦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探索并发展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在实现对电极材料的设计以及可控制备基础之上,深入研究电极反应的机理、界面反应过程、材料的结构、离子/电子传输过程。对新型电极材料的储能机制及提高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找出了优化及适应性的调控和解决途径。其中代表性成果包括:
1)最早提出设计双碳层结构钠超离子导体材料(na3v2(po4)3; nati2(po4)3),获得高倍率超长循环寿命钠离子电池。代表性文章:①adv. mater., 28(11) (2016) 2259;②adv. mater., 27(2015) 6670;③adv. mater., 28(2016) 2409;)
2)构筑“0d纳米粒子嵌入1d碳纳米线”的独特一维结构,实现基于转化反应机理钠的电极材料可逆,大幅提高了多种纳米结构正、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代表性文章:①adv. mater. 28 (2016) 174;②adv. mater. 28 (2016) 7774; ③energy environ. sci.,8(2015)3531; ④adv. mater., 28(2016) 7276;)
简历
余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和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从事科学研究工作。2012年加入中科大,任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机制。目前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no lett., 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中if>10的总共30余篇,其中包括adv. mater. 16篇,angew. chem. int. ed. 5篇,nano lett. 7篇,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1篇,j. am. chem. soc. 1篇, acs nano 2篇, adv. funct. mater. 4篇,adv. energy mater. 5篇。论文sci他引4000余次。sci论文中有10余篇入选esi高引频论文,相关文章被nature, angew. chem. int. ed., materials views china等作为highlight和封面文章报道。现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旗下期刊rsc advances副主编。
联系人:李彦光 教授
责任编辑: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