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邹志刚 院士 (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面向深空探测的地外生存与人工光合成材料
报告时间:2025年6月16日上午9:30
报告地点:909号楼一楼b厅
报告摘要:
地外生存作为太空探索的核心,是人类实现长期太空飞行、地外长期居住和移民的基本能力。将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转换为氧气,实现密闭空间的废弃资源再生,可大大降低载人航天器的物资供应需求。同时利用月球、火星等地外大气环境丰富的co2和h2o原位资源生产氧气和燃料,可满足人类在其它天体上长期生存和深空往返运输的物质供给,是支撑可承受、可持续的载人深空探索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面向载人深空探索和人类长期地外生存面临的基本物质与能量需求,面向月球矿物和能源资源,发展基于嫦娥五号月壤的2-3种地外人工光合成材料及其可控制备技术,构建高效地外人工光合成材料体系,阐明地外人工光合成材料在地外特殊环境的作用机制,发展地外人工光合成系统,实现空间环境实验验证,为地外生存提供一条变革性的技术路线。
个人简介:
邹志刚,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南京大学物理学和材料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两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功能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化学及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cstm标准委员会)科学试验领域委员会(cstm/fc98)副主任委员,科学试验综合技术委员会(cstm/fc98/tc20)主任委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空天防御材料与制造创新联盟专委会主任,中国空间站科学技术实验科学委员会和太空探索实验科学委员会共同主席。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特任教授和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nims)客座研究员。现任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究,在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等能源与环境材料的设计理论、核心制备和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原创性的成果。在nature、phys. rev. lett.、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energ. environ. sci.等一流国际期刊发表sci科学论文900余篇,他引60000余次,h因子123,连续9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连续4年获评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称号。获中国发明专利110余项、美国专利1项、日本专利2项,50余项发明专利已成功进行产业化转化,技术转让费达1亿6千万元。以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202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及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以第一完成人获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及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大学特别奖,201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